揭「肝」起義

在台灣,有300萬以上的B型肝炎帶原者,病毒雖存在肝臟內不會立即傷害肝臟,但卻會激發體內免疫細胞,去攻擊肝細胞病毒引發肝炎,如果沒有得到治療,而反覆發炎就可能演變成肝硬化、肝癌。治療B型肝炎儼然成為病患的長期抗戰,台灣核准的治療方式包括口服抗病毒藥物、免疫調節藥物等,然而一直以來最大挑戰在於長期服藥後產生的抗藥性問題。據調查,超過8成病患擔心抗藥性的發生,同時6成憂慮未來無藥可用、5成擔心影響治療療效,抗藥性確實是B肝患者治療上心理重擔。

怎樣才會「肝」剛好

對於慢性B型肝炎,醫界治療方式有三種,採用抗病毒的藥物直接抑制人體中B型肝炎病毒的複製的方式最為常見,或是利用藥物的免疫調節作用來改善病情以及兼具抗病毒和免疫調節兩種作用之藥物。
常見的5種抗B肝病毒口服藥物:C.Lamivudine、C.Adefovir、C.Entecavir、B.Telbivudine、B.Tenofovir。
* emtricitabine/tenofovir disoproxil fumuarate。** efavirenz/emtricitabine/tenofovir disoproxil。孕婦用藥等級:A.臨床對照試驗顯示在孕婦是安全的。B.無臨床試驗對照,動物試驗顯示安全或有不良反應,臨床對照試驗沒問題。C.動物試驗顯示有致畸性,但沒有人體對照試驗或臨床試驗資料均缺乏。D.有致畸性,但醫療上【利大於弊】時可以使用。X.孕婦絕對不可以使用。

「肝」在囧途

一句「肝若好人生是彩色」的經典廣告語,打開台灣市場各種琳瑯滿目的保肝、護肝產品與方式,從電台到藥局林林總總,面對這些產品,首先該考慮的是「吃了安全嗎?」別保肝不成反過來傷腎傷肝,貽害無窮。特別是已患有B型肝炎的患者,容易聽信各種保肝產品誇大不實的療效宣稱,然而研究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成分被證實可以「治療B肝」,即便是有衛生署護肝認證的保肝產品,都是以四氯化碳破壞老鼠肝細胞,僅具有抗氧化、修復受傷肝臟細胞功能,在人體中頂多是改善酒精、化學物質或疲勞造成的肝損傷。也常有民眾聽信偏方及民俗療法,新聞就曾報導一位51歲的涂姓男子,因裝假牙感染B型肝炎,卻聽信偏方與民俗療法,天天食用不知名草藥,不僅臉部變黑,還加速惡化,經醫療團隊緊急開腦並輔以藥物治療,才撿回一命。也曾有女性B肝患者患者,透過電視購物購買保健食品,用後導致GOT、GPT飆升。事實上不管西藥、中藥、草藥、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均有可能含有毒性,B肝患者在服用上更需謹慎小心。若是經檢查確定罹患B型肝炎這種病毒性肝炎,一定要就醫, 雖然病毒是無法被清除的,但仍可以控制疾病,遵循醫囑確實接受療程,仍是最根本之道。

「肝」很苦 但「肝」不說

B型肝炎病毒主要是藉由體液或血液進行傳染,一般分為垂直傳染(如:母子垂直傳染)及水平傳染(如:輸血、共用針頭或注射器、血液透析、針灸、穿耳洞、紋眉、刺青、共用牙刷或刮鬍刀、性行為都可能感染)。常見症狀有頭疼、倦怠、食慾不振、胃腸不適、全身無力、發燒、噁心、嘔吐、關節痛、紅疹、右上腹部疼痛、深(茶)色尿液、鞏膜發黃、黃疸、肝脾腫大少數有食慾不振、全身無力、疲倦、噁心、嘔吐、黃疸等。B型肝炎病毒會引起肝臟細胞發炎,導致肝臟損傷,是肝硬化、肝癌的危險因子, B型肝炎帶原者應每年做檢查,慢性B型肝炎的患者則應三個月檢查一次。